国内又有哪些新玩家入局?
行业回顾:具身智能的技术与商业化进展
随着2023年接近尾声,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进展与商业化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自8月以来行业中的关键发展,并对比了市场预期与实际情况,分析了技术、商业化、成本、政策及新入局玩家等方面的变化。
1. 技术进展
近年来,海内外头部玩家在具身智能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在10月的发布会上展示了其灵活的五指手和交互能力,尽管技术细节仍较为保密。Figure AI和1X等公司也在持续优化其人形机器人,尤其在定制化电机与计算能力上有所提升。此外,Physical Intelligence的π0模型通过整合多种数据模态,表现出强大的泛化能力,展现了通用智能的潜力。
2. 商业化现状
尽管市场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期待高涨,但在2024年初的商业化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许多公司仍在进行B端/C端的调试和数据收集工作,特斯拉、亚马逊、宝马等公司正在进行机器人原型的试点测试,实际交付量可能难以达到预期。
3. 成本动态
随着技术的进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成本有望逐步降低。特斯拉预计Optimus的成本将在2万到3万美元之间,而国内厂商如宇树已推出售价为9.9万元人民币的人形机器人,预示着BOM成本的持续下降。
4. 政策支持
各地对具身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成立创新中心和产业基金,推动机器人产业的集聚与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5. 新入局玩家的崛起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业公司逐步进入具身智能领域。例如,小鹏汽车推出了AI机器人Iron,华为则在为机器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宁德时代和多家车企也在探索人形机器人的相关技术和市场机会,展现了产业链的多样化趋势。
总结
总体来看,具身智能行业在技术与商业化方面正在持续推进,但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技术的突破、市场的适应以及政策的支持,期待在2024年能够看到更为明确的行业进展。
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Founder Park
作者微信:
作者简介:来自极客公园,专注与科技创业者聊「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