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浪潮,如何自处
算法与自我:一场两千公里的公路旅行思考
本文作者通过五年间万公里公路旅行的经历,探讨了算法时代下个人选择与自我认知的问题。文章以文字和图像为媒介,将个人的体验与对算法的思考交织在一起,最终得出“将算法作为工具,而非被工具奴役”的结论。
1. 巫山:算法的失效与人情味的回归
在长江三峡的巫山,作者发现手机地图的平面化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依山而建城市的实际空间,而美食攻略的推荐也难以捕捉到当地地道小吃的味道。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信息,以及无招牌小面馆里散发出的朴实人情味,让作者体验到一种算法无法提供的确定性和温暖。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了算法信息与现实体验的差异,以及人际交流的重要性。
2. 老船:慢下来的节奏与传统的延续
在巫山到奉节的渡轮上,作者遇到了一对经营老船的夫妻,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平静,与追逐信息速度的现代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老船的生意因高铁的开通而减少,但依然为沿江村民提供服务。作者指出,算法的世界中,许多信息难以获取,而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3. 青海:算法的辅助与个人意志的坚持
在甘肃到西宁的旅程中,作者体验了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感受到了对驾驶乐趣的追求与对算法的依赖之间的矛盾。在柴达木盆地,作者因专注于驾驶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这让他思考算法的意义。在冷湖镇,作者利用算法推荐的相机功能拍摄了星空照片,并最终在回程时,选择使用智能驾驶辅助驾驶,将注意力放在欣赏沿途景色上。
4. 算法与自我的平衡
最终,作者总结道:算法是强大的工具,但不能被其奴役。在巫山,我们可以选择跳出算法的框架,寻找真实的答案;在青海,我们可以利用算法提高效率,将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文章强调了个人意志的重要性,即使在算法时代,我们仍然拥有自我选择和掌控人生的权利,关键在于将算法作为工具,而非被其控制。
5. 总结
文章通过具体的旅行经历,生动地展现了算法时代下个人与技术的复杂关系,并倡导一种理性、平衡的视角看待算法,既要利用其便利,也要保持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最终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处。
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爱范儿
作者微信:
作者简介: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