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Tononi vs Seth:意识研究,应当遵从内在视角还是观察者视角?
文章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内容字数:16884字
意识的科学探索:整合信息论与观察者视角的挑战
本文探讨了意识科学领域一个核心难题:如何科学地研究和测量意识。 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解决意识的“难问题”,即大脑的物理过程为何伴随意识体验。整合信息论(IIT)作为一种新兴理论,试图从公理出发构建完整的意识理论,但其内在视角与观察者视角的矛盾引发了广泛争议。
1. 整合信息论:内在视角的挑战
整合信息论由Giulio Tononi提出,它以“内在性公理”为核心,认为意识体验是内在的、只关乎个体自身。 然而,这带来了验证难题。例如,冥想者外表平静,但内心体验丰富,其意识程度很高;而人工神经网络整合程度低,意识程度几乎为零。这表明仅从内在视角难以准确衡量意识。
2. 信息论与观察者视角
IIT利用信息论度量意识水平,而信息论与观察者视角密切相关。的信息量取决于观察者对的惊讶程度。Tononi认为,意识的度量不应依赖观察者,这与信息论的基础相矛盾。如何调和内在视角和观察者视角成为关键问题。
3. 思想实验的启示
文章通过图灵测试、中文屋思想实验和嘉兰测试,探讨了不同视角的局限性。图灵测试关注机器能否模拟人类智能,中文屋实验则指出模拟并不等于理解。嘉兰测试则试图在观察者知道交互对象为机器的情况下,判断其是否具有意识。
4. Anil Seth的观点:意识更像生命
Anil Seth认为,我们不应试图用单一指标直接测量意识程度,就像我们无法用单一指标衡量生命程度一样。他主张从简单问题入手,例如研究意识体验的某些方面,例如转移熵和因果密度,逐步逼近意识的本质。
5. 涌现、生命与意识的关系
文章提出将意识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复杂系统研究框架下,探讨涌现、生命与意识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涌现现象、生命特征和意识体验之间的联系,或许能更有效地理解意识的本质。
6. 结论
意识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需要考虑内在视角,也需要充分利用观察者视角提供的工具和方法。 抛弃简单地追求单一指标直接测量意识,而转向研究意识的各种特性,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复杂系统研究框架下,或许是更有效的研究路径。 IIT等理论虽然复杂,但其对意识现象学性质的关注,以及对内在视角的强调,仍然为意识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作者微信:
作者简介:致力成为权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体和前沿科技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