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的投放大战:烧钱与留存的双重挑战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速崛起使得市场上涌现出诸多AI产品,如Kimi和豆包等。随着这些产品的宣传广告在各大平台的广泛传播,AI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投放广告的金额已高达10亿元,这场竞争仿佛将市场推向了一场“烧钱大战”。
巨额投入:用户争夺战的开始
数据显示,自今年以来,Kimi和豆包的广告推广投入已超过9亿元。Kimi在某个月的投放达到了惊人的2亿元,成为这场竞争的领跑者。豆包则通过字节系平台的算法优势,迅速提升了用户获取效率。在这场广告大战中,主流AI产品每月投放的广告条目达到上千万,内容主要包括短视频,涵盖生活场景、使用指南和功能演示等,目的在于引导用户注册和下载。
对于这些AI企业而言,投放的目的非常明确:首先占领用户的心智,然后再考虑后期的留存和变现。尽管这种“烧钱”模式看似风险巨大,但在市场红利期,似乎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留存率低:AI工具的普遍困境
尽管高额的广告投放带来了可观的下载量,但大多数AI工具面临着用户留存率低的共同问题。数据显示,Kimi和豆包的月均使用天数仅为3到5天,活跃率更是低于20%。这表明,大多数用户仅仅是下载并尝试一次,难以转化为长期用户。
工具型AI产品的留存率低并非偶然。这些产品以功能性为核心,缺乏社交或娱乐属性,导致用户使用频率自然不高。因此,虽然投放战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但如何留住这些用户却成为了更大的挑战。
背后的推手:字节与腾讯的支持
在这场投放战争中,字节跳动和腾讯无疑是重要的幕后推手。字节凭借其强大的算法和流量分发能力,为豆包等产品提供了高效的用户获取通道。而腾讯则通过自有生态,为旗下的AI工具创造了大量的曝光机会。相比之下,初创公司如Kimi则缺乏这样的流量优势,只能通过巨额的广告支出来换取市场增长。
这些AI企业正利用“烧钱”来争取市场份额,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用户并形成品牌认知。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投放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早期的现象极为相似:不论后续能否变现,首要任务是先将用户吸引进来。
超级应用的梦想与现实
在全球范围内,只有ChatGPT被认定为超级应用。相比之下,国内的AI产品大多以工具属性为主,与超级应用的标准相去甚远。超级应用需要庞大的用户基础、高频使用场景和强粘性,而这些条件对AI工具来说难以满足。
对于Kimi和豆包等企业来说,日活跃用户数千万的目标显得过于遥不可及。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产品更适合专注于细分市场,而不是寄希望成为全能型的超级应用。随着行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超级应用的时代已经过去”的声音。
未来的竞争:从烧钱到用户体验
这场投放竞赛不会很快结束,但竞争的焦点可能会逐渐转移。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减少广告投入,转而提升产品体验和用户粘性。例如,Kimi的团队已经将目标调整为提升用户留存率,而不仅仅是追求新增用户。
与此同时,AI领域的资本热潮也在逐渐退烧。对于这些产品而言,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平衡广告投放与增长,将成为接下来的核心挑战。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金钱比拼,而是一场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与产品创新的较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中,AI产品的成败将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吸引并留住用户,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卧龙说
作者微信:
作者简介:卧龙君,专注于AI领域。为你带来AI工具教程,AI副业项目玩法。关注我,带你走进AI时代。